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校共育

时间:2024-05-15

  本报讯(记者 万景达 实习生 朱晨菲) 5月9日是孟子诞辰,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万泉小学教育集团协办的“孟母三迁与家校共育”春季会讲在海淀区敬德书院举办。海淀区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敬德书院副院长郭振有,海淀区教委德育科科长陈文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殿卿等专家领导与会并发言,海淀区部分学区、中小学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

  新时代应如何解读“孟母三迁”?吴颖惠表示,“孟母三迁”体现了“以身作则,相机而教”的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今天的家校共育思想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校共育才能绽放更多光芒”。

  “孟母三迁是《三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作出新的理论探讨,提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从《三字经》出发,王殿卿提出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的历史。中国德育应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根本正是在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认为,在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育人是目标,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专业是根本,创新是活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各尽其责,尤其要重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通过创新切实增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活力。

  当前,家校共育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新时代家校共育应如何进行?陈文远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不断赋能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使其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万泉小学校长朱郁和海淀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肖净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实践工作。朱郁认为,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家庭也要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培育孩子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责任感、有幸福感的公民。要通过家校共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更高水平的家校共育幸福圈,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和谐发展。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始终秉持育人本心,即培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学生。”肖净月提出,践行本心的做法包括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追寻本心的愿景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幸福生活、承担责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育人合力,以育人本心为根基,形成新时代育人新格局。

  “孟母三迁与家校共育”春季会讲举办,与会专家呼吁——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校共育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2版 版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