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魅力在生活 ——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
时间:2024-09-19
生活教育是儿童青少年成人成才的重要且必要的途径。50年来从事儿童教育的经历,让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习惯站在儿童青少年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他一直主张教育的魅力在生活,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生活教育的功能。新时代生活教育该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如何根植于生活?学校如何指导家庭开展生活教育?日前,记者就上述话题专访了孙云晓。
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问:您一直倡导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但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只重知识教育、忽视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等现象,有不少青少年存在学习成绩好但生活能力差、社会认知能力差的问题。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原因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结果自然是水涨船高,许多机构聘用人员出现高学历化倾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孩子获得优质发展却忽视其潜能与个性差异,导致学业竞争愈演愈烈。另一个原因,则是重智轻德、忽视生活导致家庭教育异化。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教育的成败和未来有没有希望,主要取决于考试成绩和学历高低,所以最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忽视孩子的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大量的调研数据可以证明以上结论。这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就导致家庭教育出现知识化倾向,完全以考试、升学为中心,似乎家庭关系、情感道德和生活技能都不重要,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走向扭曲和失败,甚至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问:您主张改善家庭教育需要从改善家庭生活开始,如何让家庭教育根植于生活并引领家庭生活向上向前发展?
答: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这是由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征所决定的。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说得更形象,你是做“园丁”还是做“木匠”,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父母。“木匠父母”的思维是把孩子当成物件,总是琢磨着做成桌子还是椅子,而“园丁父母”则把家庭建设成为花园,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孩子像花朵一般尽情绽放。显然,“园丁父母”的方式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给予孩子的是好的生活也是好的教育,“木匠父母”给予孩子的生活可能是扭曲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忽视了孩子的潜能差异和个性需求。
实践也证明好的家庭生活更能促进孩子学业的发展。苏州曾开展的一项对5万多名初中学生父母的调查发现,每天早晨能够吃到父母做的早餐、有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家庭藏书超过200册的学生,比做不到这三个指标的学生平均考试成绩分别高出63分、31分和109分。这三个指标说明,良好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亲密的关系、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最有利于孩子的学业发展。
学科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应相辅相成
问:您还强调,家校共育的根本方法是促进家校生活的良性互动,如何让学校和家庭在明确各自职责定位的同时,在合作中建立更好的互补和互动的关系?
答:每个人的健康成长都需要学科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而这正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使命所在。
学校要相信父母们的深切爱心与创造智慧,经常总结和推广家庭生活教育的经验。学校教育面对的许多挑战,也需要在家校合作中运用生活实践的方式予以破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提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原则。简而言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要义在于,只有当一代代儿童青少年得到相辅相成的学科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并且获得健康成长时,教育事业才是真正的成功。
问:您认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应如何体现以生活教育为本的原则?
答:学校指导家庭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本,这是尊重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体现了学校教育需要以家庭生活教育为良好基础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在家校密切沟通的基础上,学校要引导家长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育人优势,努力使家庭成为孩子们期盼的“有温暖的家”,同时将学科教育与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带领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健康成长。
生活教育是培养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您认为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让两者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得到较好融合?
答: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希望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也有责任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但要遵循品德教育的规律。研究发现,道德形成是有规律的,如人们所熟悉的“知情意行”诸环节都不可缺少。其中一个核心环节是实践,道德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所以,品德教育必须在生活实践上下功夫。举例来说,一个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即使把爱劳动的美德讲得再天花乱坠,也难以真正养成爱劳动的道德品质。可以说,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品德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并且只有做到家校共育、导向一致和持之以恒,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道德和习惯。比如,中小学开设的劳动课程应与家庭教育中的家务劳动紧密结合,这样的家校携手育人才能切实有效。
问:您的家庭教育观中特别注重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的重要性,当今不少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比较忽略这一点,您认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与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关联性是什么?
答: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的团队坚持多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主动性和自控力是青少年儿童优质发展的显著特点,而这“两颗种子”是健康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毫无疑问,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培育出这“两颗种子”。如前面所说,当家庭生活像生机勃勃的花园,花儿才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也就是说,只有在充分的生活体验中,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从而具有强大的内动力,并积极主动地发展。同样,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孩子会自觉自愿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些父母忧虑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或优势潜能,更没有自控力,这是不了解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孩子不是没有优势潜能,而是缺乏多种多样的体验,尤其是缺乏成功的体验。家庭生活教育之所以值得大力倡导,就是因为生活体验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潜能优势的关键条件,也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作者:本报记者 陈明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12日第4版 版名:校家社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