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身边事 启迪育新人
时间:2024-12-0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
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并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联结,建构个性多元的资源空间,对于提高课堂鲜活度、扩展思维自由度、贯通知行延展度有直观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今年国庆节前夕,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中学组织了秋季运动会,时值我给八年级学生讲授“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以礼待人》一课。在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何谓礼、何为礼”为总议题,分解出“运动会赛场‘话’文明有礼”“主题教育‘奖’文明有礼”“国庆假期‘践’文明有礼”三个子议题,并给每个子议题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包括“紧张激烈的运动会赛场上,哪些场景是文明有礼的体现,值得我们学习”“学校主题教育中表彰奖励了‘最美运动员’‘最美志愿者’,对你有什么启发”“国庆假期,你和家人准备去北京旅行,为了更好了解当地文化,你打算如何向当地人请教”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分享中将“礼”的认识内化于心,将以礼待人的素养展现在具体的生活行动中。
这堂课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培养真诚友善、合作学习的心理品质,强化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团结互助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整堂课在真情境中动之以情、自然舒展,在真问题中晓之以理、有感而发,在真参与中导之以行、知行合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堂课的经验告诉我,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将学生的身边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增强课堂的鲜活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活化情境。“活”的情境就像一幅真实优美的图景,总是引人入胜。“道德与法治”课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学生身边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教师课堂素材的来源。活化情境就是要以鲜活的事例联结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维,盘活课堂节奏。要善于用正面典型、多样个性的情境链吸引学生,让学生由“要我参与”转变为“我在其中”,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成就感,让情境发声、用情境育人。
细化问题。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是牵引师生深度思考、有效联结的中介。一节课问题太多,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问题太少,引导的作用无法体现;问题太大,学生无处下手;问题太小,过于简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细化问题是在科学整合课程内容和借助情境基础上的精准设问,是学情、教情统筹诊断的有效输出。细化问题既要在内容上精雕细琢,也要在形式上丰富创新,让“好”问题助力好课堂。
内化知识。内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层次。从学生的身边事建构理解教学内容的学习路线,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内化知识就要厘清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主旨逻辑,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自然生成,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掌握,从而引发思想共识、情感共鸣。
外化行为。“道德与法治”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教师应启发学生从身边事说理、悟理、明理,回到身边事讲道理、通情理、求真理,真正把情境所感、课堂所悟、学校所学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在细节中见成长,在奋进中明方向,以自身行动涵养青春底色,以滴水穿石之功广积成人成才之力,以创新有为开辟美好未来,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严永平系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能手、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中学教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