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如何把握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内在契合性

时间:2024-1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活用红色文化,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做好这项工作,要在实践中深刻把握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内在契合性,并通过教学加以彰显和强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二者契合的根本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时代新人,促使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锤炼实践的探索精神、发掘创新的动力潜能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思政课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大责任,传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教学育人的根本。要担当和完成这一重任,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利用红色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寻找到走向卓越的精神支点。

正因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在指导思想上具有一致性,红色文化可以自然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这种融入,既有助于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核心价值观互通是二者契合的密钥

作为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文化载体,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丰富的文化元素,秉持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高尚的牺牲奉献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作风,承载着优秀的红色基因密码,凝聚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通的价值观念系统,是新时代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而思政课旨在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建构、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在价值导向上与红色文化有着密切的互通。

正因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在价值导向上具有互通性,思政课教学可以借助历史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生动、具象、史诗般的英雄叙事中,展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元素,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避免呆板空洞乏味的说教,帮助学生深刻体悟、正确把握、自觉主动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文化底蕴贯通是二者契合的关键

红色文化通过文化脉流的绵延拓展、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以一种结果形态,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自身独具魅力的内容和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延续和“精神补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不断丰富和嬗变,又以一种过程形态,推动着红色文化的衍生和延展,为红色文化及其所承载精神的传扬拓展着时空场域。思政课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也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可以让青年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正因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在核心内容上具有贯通性,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深层融入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红色文化,不断焕发红色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又要以红色文化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接续,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共同教育目标是二者契合的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民立场教育等的“活教材”,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职责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目标,旨在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系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道德培育,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正因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同性,要将红色文化置于思政课的重要位置并加以善用,让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悟红色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擦亮思政课“以红化人”的鲜亮底色,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真正使之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杨辉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1VSZ047]阶段性成果)